《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版发布 推动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4月18日,野生救援、商道纵横在北京彼落公园共同发布《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版,来自政府、高校、NGO、企业和媒体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发布会。《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版旨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塑行动的关联,推动消费者和企业携手减少塑料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
4月18日,野生救援、商道纵横在北京彼落公园共同发布《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版,来自政府、高校、NGO、企业和媒体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发布会。《公众气候行动手册》3.0版旨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塑行动的关联,推动消费者和企业携手减少塑料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下称“环境记协”)日前联合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下称“武碳院”)在湖北省武汉市成立“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将立足双方在环境传播与低碳技术研究领域的核心优势,着力打造集政策宣导、技术支撑、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联
今年谷雨节气在4月20日,白天谷雨,会是旱年吗?这句老话,牵动着无数农民的心。 古人对节气的细致观察,凝结在世代相传的农谚里,而今,面对气候变化,这些经验是否依然适用?
圣迭戈市(San Diego)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的最南端,是公认的全美国气候最宜人的城市。2025年1月中旬的某一天,我从圣迭戈市中心出发,沿着15号高速公路向北开了大约30公里,来到了一个名为斯克里普斯农场(Scripps Ranch)的高
为全面安排部署2025年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4月16日,省生态环境厅在武威市组织召开了2025年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连兵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平菇的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都需要进行严格控制。然而,阳光机械平菇层播往往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产量不稳定。
2025年的谷雨,落在4月20日上午,这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意味着什么?古人云“上午谷雨百物生,下午谷雨旱断河”,这句农谚,在即将到来的谷雨节气中,是否依然适用?我们该如何看待它背后的含义?
5分钟聊碳工作室是创立于2020年的专业低碳科普团队,由气候变化领域多名专家(包括多位IPCC作者)和青年杰出学者组成,以“让天下没有难懂的低碳科学”为目标。2021年3月受邀入驻人民日报人民号客户端,当日发布创刊作品《啥是碳中和》,获封面推荐,单日阅读量达4
今天三月十五,又称三月半,农谚“夏季淹不淹,要看三月半”。这句看似简单的古老谚语实际上包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与农历月份和日期相关的俗语和谚语,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老话说:三月怕十五”,便是这样一句富有深意的民间谚语。明日恰逢三月十五,我们不妨跟随老一辈人的脚步,一同探寻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奥秘与智慧。
这两年有个词在金融圈和职场话题里特别火——ESG。这三个字母代表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企业是否“做好事”的新标准。如果你刷到过企业发布的碳中和计划,或者听说过某家上市公司因为环保
今年春天,不少地方气温骤升,雨水稀少,农村地区迅速流传着“60年一遇大旱”的说法。这可急坏了农民朋友们,许多人为此寝食难安,担心辛苦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我认识不少种地的老乡,这几天都在打听消息,焦虑之情溢于言表。这背后,是农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粮食安全的
最近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过去2000年来欧洲东北部前工业化社会的适应性农业实践。这项研究强调了重大的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缓冲作物的选择和种植,以减轻与主要粮食作物歉收相关的风险。
珍稀动物不仅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石更是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工程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有120多种原产于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入了257种野生动物……它们的存续关系着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当前,全球1/4哺乳动物面临灭绝风险栖息地
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温度、降水及极端事件频率,对农业和森林造成深远影响:农作物面临减产、病虫害加剧和适应成本上升;森林则遭遇物种迁移、生产力下降及生态服务退化。干旱、洪水和热浪等事件频发直接损害作物。温度升高促进杂草、害虫(如山松甲虫)和病原体扩散,加剧作物损失。
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温度、降水及极端事件频率,对农业和森林造成深远影响:农作物面临减产、病虫害加剧和适应成本上升;森林则遭遇物种迁移、生产力下降及生态服务退化。干旱、洪水和热浪等事件频发直接损害作物。温度升高促进杂草、害虫(如山松甲虫)和病原体扩散,加剧作物损失。
豌豆尖什么时候种植合适,这一问题实则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与农作物生长习性的深刻理解。豌豆尖,这一嫩绿的蔬菜精灵,对生长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它偏爱凉爽的气候,既耐寒又畏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恰好在15至20摄氏度之间。因此,种植豌豆尖需巧妙地捕捉那四季更迭中的黄金
在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中,节气与天气状况往往被视为预示未来年景的重要线索。老一辈的人们根据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与农时、天气相关的谚语和俗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安排。其中,“最怕三月初八晴”便是一则流传甚广的农谚,它蕴含了古人对农历三月初八这一天天气
老话“不怕谷雨阴一天,就怕谷雨一天晴”,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农谚,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在谷雨时节,人们并不担心天气阴沉一天,反而害怕的是谷雨这一天出现晴朗的天气。那么,这句话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预兆和智慧呢?让我
人类和蚊子作战多年,虽偶占上风,但从未彻底取胜。人类工具箱里的宝贝层出不穷,但蚊子也自有进化优势加持。目前还没有哪种办法可以彻底消除蚊子的危害,气候变化又给这战争增添了许多变数。